发布时间:2023-01-30 14:16:52
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宰相
——壬寅山西行运城篇(七)
文/丘梓岐
自专注人文历史研究以来,读了不少书籍和文章,其中《教我们当省委书记》(中央文献出版社,2003年11月)一书是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(1917—2011)写的,据他介绍,1958年3月7日,那天吃过午饭,先到了杜甫草堂,后来到武侯祠。刚进武侯祠大门,右边有一通唐碑,碑文撰写者正是裴度(765—839),把碑文前后读了一遍。当时陶中华骨霸多少钱一盒鲁笳正在他身后,问:小陶同志,你在山西省做父母官?你知道裴度是谁?陶鲁笳愣了一下。紧接着,说:裴度是你辖下的闻喜人,闻喜的裴氏家族,是历史上非常显赫的一个家族。
中华骨霸价格陶鲁笳的回忆,点燃了自己花点心思研究裴氏家族的欲望。
壬寅夏日,怀着对裴氏家族的仰慕,专程前往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做了一次深入考察,寻求为什么裴氏家族千余年来,能够将相接武,代有伟人,冠裳不绝,名声显赫?这么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,人文蔚起的背后,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?
史载: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。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,非子之支孙封(非邑)乡,因以为氏。周僖王时,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,乃去“邑”从“衣”,以“裴”为姓。后裴氏分为三支,分居河东、燕京、西凉等地,但考其谱系源流,皆出于闻喜之裴氏,故有“天下无二裴”之说。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,历魏晋,至隋唐而极盛,五代以后,余芳犹存。其家族人物之盛、德业文章之隆,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。
永建初年(永建,是东汉皇帝汉顺帝刘保(115—144)的第一个年号,从126年—132年),并州(今太原)刺史、度辽将军裴晔(生卒年不详)来到闻喜,看到这里有一处依山傍水的空地,于是裴晔将全家搬迁于此。他以裴姓为首,以柏树为名,“裴柏村”由此诞生。
纵观裴氏家族,正史立传与载列600多人,名垂后世者,不下千余人,七品以上官员多大3000多名。先后出过59名宰相,大将军59人、中书侍郎14人、尚书55人、侍郎44人、常侍11人、敕使11人、容史211人,太守77人,郡守以下不计其数。裴家还多次与皇室联婚,出过皇后3人,太子妃3人,驸马21人。历史上有117人考取进士,其中,5人高中头名状元,文臣将相之多,堪称世界奇迹。为此,人们将裴柏村誉为“中国名人第一村”“中国宰相村”。
据裴度第78代传人、裴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裴建民介绍,裴氏家族非常重视“重教修德”。他们非常重视教育,严肃家风,并有“子孙不考中秀才,不准进入宗祠大门”的家规。“重教守训、崇文尚武、德业并举、廉洁自律”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,至今裴柏村仍保留重视教育的传统,许多人家的门楼上雕刻着“耕读传家”四个大字。中华骨霸胶囊多少钱一盒
同时,非常注重“艰苦奋斗”。裴柏村自古以来就勤俭持家,踔厉奋发,在裴氏家族中,虽然也有些是“门荫入仕”,但更多的是靠自我拼搏而跃上高位的。如裴行俭(619—682),当初朝廷看在他父亲的功劳下,给他一个入仕当官的名额,他不以为荣反以为耻,执意通过自己努力考取功名,最终成为一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由此可见,自信自强才是裴氏家族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。
裴建民告诉笔者,如今的宰相学校所在地,是当年的裴氏宗祠所在地。碑文记载,唐代先祖最早建立了裴氏宗祠。名相裴度去世后,朝廷在他的家乡建立了裴晋公祠,以示纪念。两祠修建时间相差100多年。清代雍正年间,由于裴氏宗祠年久失修,已经无法修缮,裴氏后人便把它迁到了现在的地方,与裴晋公祠合二为一。
如要进入裴晋公祠,必须迈上59级台阶。这个台阶是20世纪90年代他们修建的,表达了村民对先祖的一种致敬。
祠堂坐北朝南,站在祠堂大门前,向南望去,开阔之感扑面而来。三面环山让裴柏村仿佛躺在一个温暖的怀抱里。另一旁紧挨着太(原)运(城)公路,穿梭的车辆与行人让人感受到裴柏村便利。
实际上,不管是《隋唐演义》这样的流行小说也好,还是《资治通鉴》这样的大部头历史文献也罢,总之他们都提到了一个点,那就是李渊(556—635)能在晋阳顺利起兵,和裴氏一族的当代代言人裴寂(573—632)有着很深的关系。他除了给李渊出谋划策外,还给李渊起兵提供了大量物资(主要有一千多万斤粮食,40万领甲),可以说除了老李家自己之外,就属他家最最用心。因此等到李渊建立大唐之后,裴寂不光当了宰相,还当上了国公。在唐初为大唐立了大功的,除了裴寂之外还有裴矩(547–627)裴矩本来跟着杨广(569—618)去了江南,后来又几经周折归顺了大唐,并为李渊带了传国玉玺和决定归唐的山东(当时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)。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,老李家之所以能相对顺利地改朝换代,除了自己争气之外,也离不开裴氏一族的搭手帮忙,两家的利益从大唐建立起就紧紧地捆绑一块。
裴寂和裴矩除了帮助李渊建国之外,还和太宗李世民(599—649)有着不浅的羁绊。裴寂虽然一直被认为是李渊那头的,但是从李世民一上台就对他加封,梁博士中华骨霸并在祭祀上让裴寂和自己同乘一车(车上还有长孙无忌)来看,裴寂应该在李世民“篡权”这件事上,没有明显表现出反对,而裴矩则是按照李世民的吩咐,去安抚“东宫晓谕诸将卒”。由此看出,在大唐非常重要的贞观期间,裴氏一族眼光独到,没有“站错队”。
有了大唐两代君王的信任,裴氏一族自然在官场如鱼得水,根据相关统计,在唐朝不到300年的国祚中,差不多每17年就能平均出一位裴家的宰相,而在武则天(624—705)执政时期,裴氏一族虽然出现了因为拥护李氏,而被武则天杀害的裴家人,但在武朝仍出现了四名宰相。等到李隆基(685—762)在位时,裴氏一族又迎来了最后的高光时刻,接连出现了两位宰相,四位尚书。
与此同时,裴氏一族还为大唐“提供”了38位尚书,27位侍郎,4位常侍,9名御史,以及为李唐的宗室“提供”了7位夫人(包括皇后,太子妃,王妃等),为李唐的公主“提供”了18位驸马……
认真思量,裴氏一族之所以在唐朝能如此辉煌,主要原因有三个:首先,裴氏一族在唐朝建立前,就成长为了一个李唐无法忽视的世家大族;其次,在李唐建立过程中,裴氏一族是出了大力的;再次,裴氏一族在李唐执政期间,基本没有在重要节点站错位置。
而裴、李两家的姻亲,以及裴氏一族不断涌现出的人才,也为这两家的“友谊”增添了筹码。因此赢得了老李家“友谊”的裴氏一族,在世家还没消亡之际,才有了“无裴不成唐”的巅峰荣誉。不过日后随着李唐消亡、世家不再,裴氏一族也开始走向了“平庸”。
即将离开时,裴建民说:“‘59’的含义,包含了古代儒家文化留有余地的思想。根据史书记录,裴氏宰相和将军是要比59多的,但古人讲究留有余地,60为一甲子,59就是不满,这也体现了只有不断奋进,才能笃行致远。
爬梳历代谱牒资料发现,“耕读传家”既是裴氏家风的千年密码,也是深入中国人心的一种文化现象。这里“耕读传家”中的“耕”可理解为勤劳以安身。只有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人,才能体会到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的艰辛。一个人,只有通过“耕”回归自然,才可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。这里的“读”,也不只是单纯的读书,而是指以知书立命,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。
采风时偶遇“闻喜县大学生返乡红色研学实践活动”的一群年青朋友,征得闻喜县旅游局领队赵倩同志的许可,与他们一起合影留念。当知道我是一位老师,希望说点对裴柏村的感受,盛情难却,于是,用一句话作为对游学裴柏村的概括:
裴氏家族“空前绝后一村锺将相,震古烁今四海仰风流。”1800多年来人才辈出,且没有一个贪官污吏,源梁博士中华骨霸官网于有好的家教家规家风。裴氏家族的人才发展史启示我们,一门好家风胜千万名校,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宰相村。